液晶作为一种新型的物理形态。是在1888年由奥地利的科学家Friedrich Reinitzer所发现的。该物质在加热到晶体熔化的时候,变化成了乳白色的混浊液体,继续进行加热,乳白色的液体则会变成完全透明的液体,在降温过程之中此现象也相应的同样出现。用偏光显微镜观察发现这一种乳白色的液体和一般的液体不同,呈现光学各向异性,即物体内的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有序排列,这与传统的固体、液体概念不一样,被定义为液晶。
当组成物质的原子或者分子的空间尺寸远大于它们随时间变化的尺寸,同时其变化过程缓慢时,则可把组成物质的每个原子、分子的微观状态看作连续体,用它来描述宏观的物理特性,用基于这些观点的连续体理论来描述在弹性力学、流体力学或者电磁学方面各向异性流体的宏观物理性质。
液晶宏观物理问题同固体和流体中的问题相似,液晶分子的尺寸远小于它们随时间变化的空间尺寸,其变化过程相对缓慢,有关液晶的许多重要物理现象都可以在忽略了单个组成分子的行为的情况下,把液晶当作连续介质来处理。
LCD液晶显示屏中“液晶”是液态的物质,不可能产生像固体那样的形变。但是,描述液晶分子排列取向的指向矢,在外场的作用下,可以改变方向,去除外场后,由于液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表面锚定作用,又有恢复到原有取向的趋势,这种指向矢取向的变化和固体的弹性形变相类似。因而借用固体弹性理论的名称,同样称之为弹性形变,并且引用相应的弹性常数。本世纪20年代后期,由欧欣和祖歇提出了连续体模型,他们的静态理论获得了相当的成功。到了50年代后期,经夫兰克重新研究和完善,提出了曲率弹性体理论,这个理论基本上仍然是一个静态的理论。由于它在一定程度上与固体弹性理论相似,因此人们称之为液晶的连续体弹性形变理论,或称之为欧欣夫兰克( Oseen-Frank)连续体理论,这一理论是唯象的研究液晶在外场作用下发生畸变的经典理论,是研究液晶显示行为的理论基础。